close
一直到散場以後,我不斷地咀嚼、反芻並再度的吸收,我才懂,這三段所串聯起的人生。看的時候印象很淺,回想起來才知道其實刻畫得很深。

從故事本身來說,驚喜性不多,但正因如此,才會在看電影的時候像在過生活。

第一段〈妹狗〉,從盲女的歌聲與八歲小女孩的視野帶入。我必須說這樣的出場方式很懾人,第一時間攫取了我聽覺與視覺的注意。這段探討了「弱勢家庭」、「親情信任與愛情發展」、「原生親情與寄養家庭」和「性向啟蒙」。其中,親情的緊密延伸到愛情的跨性別尋覓,發展得相當淋漓,唯一可惜在寄養家庭的情節帶過得太鬆、太平,沒有衝突點,反而又顯得太不夠與真實貼近了。這段情感幽微而內斂,不過,仍舊可以拋出震撼「喜歡就是喜歡啊!什麼男生、女生」(不畏世俗的理直氣壯把女同中的P角色,勾勒得十分韌性有味)、「我也在等你們回來」(說出了親情的永不棄捨,也呈現出小女孩的成長)。

第二段〈水蓮〉,從輪椅上的阿婆水蓮開始導入,然後來了一個當初與她假結婚的阿彥,男同與女同的故事於是並行說起。這段放入了「記憶與現實的重疊與區別」、「隱藏自我與親友期待」、「真感情與假結婚」及「性別扮演與外界認同」的議題。這一段,把一般電影沒有觸及到的中老年同志生活躍然在螢幕之上,對於總是看到同志青春的觀眾頗有交代。兩個當初假結婚的人,在多年後,各自歷經喪失伴侶、背叛與病魔,又相扶相持的兜在一塊,情感裡有著隱隱的澎湃。特別是原本已經一個星期不說話坐在輪椅、垂垂老矣的水蓮,見到以為是她愛人回來的阿彥,竟然開口說話,並且身體健朗了起來;阿彥在歷經愛滋病的摧殘與愛人的背叛後,本已無求生意志,卻在與水蓮相處後,竟然又按時吞服下那令他排斥的藥;阿彥送水蓮的手鍊,其實是為了讓水蓮也許在某天走失後,還能被送回來的體貼,他甚至還註記了他是阿海(水蓮的愛人)。另外,我很喜歡一幕:阿彥在鐵軌旁,火車經過,卻把記憶影像嵌在疾駛的火車上,很有時光奔流的意象。

第三段〈竹篙〉,回溯到前兩段主角的年輕時代,然後把這三段故事組合上,因為這段,我的腦子有一種當頭棒喝的豁然開朗。這段說的是「青春的性別束綁」、「性別質疑與性向探索」、「家人認同與傳統定位」和「失落與追尋」。這一段將青春年華的T與P詮釋得很好,美麗與哀愁恰如其分的發散出來。當火車繼續往前開駛,三個故事的流轉卻在觀眾的心中,不斷、不斷的砌合。

每次觀賞這種同志議題的電影,最後都很純粹的看到了回歸最原始的感情,什麼同性戀、異性戀,甚至雙性戀的感覺都會拋在一邊。不過就算在看電影的時候心態是這樣,我還是不免替同志叫屈一下,現在社會雖已漸開放,但接受度與無差別度顯然還是有一段好大的落差,捫心自問,連我都還是有種感覺他們(同志們)的世界與我們有些微的歧異性,無法真平等。我想這一部分,大家仍可以好好努力,對於同志的誤解,已逐步的澄清而和緩了,下一步也許就是可以力求更平等無差別化了吧!

此外,此作加入了很多道地台灣元素,更加地貼黏本土的在地性質。第一段裡有茶室的歌唱、廟會;第二段有外籍看護;第三段有傳統布袋戲的困境與革新(加入辣妹歌舞)、傳統觀念中的家產傳子不傳女,通通都是台灣的歷史,很能體會導演把現實帶入電影之中,而不只是要呈現唯美畫面的那種心胸。

片長才九十七分鐘,甫結束的時候,有一種沒有吃飽的感受,等到離開了戲院,才感覺到透過持續的想法激盪,思緒漸漸飽滿。

觀賞後,再聽一次許景淳的創作曲,真是回甘。

※特別喜歡在自己看完電影後,又上網瀏覽大家的影評或感想,通常藉由這個過程,都可以把我的缺漏補滿,也常能發現一些我這不專業的觀眾所沒注意到的。以下提供幾個寫得讓我很喜歡的連結。
1.官方網站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drifting0303
2.敷米漿的影評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drifting0303/10066402
3.奇摩電影的影評http://tw.movie.yahoo.com/moviereview/d/a/080814/3/blk.html
4.http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news/silentshen/3/1309613268/20080813201431/
5.影評集中區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drifting0303/9951619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